2025年2月20日下午,山西大学《资本论》读书小组于马克思主义学院智慧教室举办第三次读书会活动。出席本次活动的有:马研会读书小组活动的督导组成员、山西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张建保,读书会指导教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武姗姗老师和《资本论》读书小组全体六名成员。
会上,读书小组组长王梦珂介绍了本次读书活动的主题和议程。本次读书会以《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章“交换过程”为阅读内容,包括“领读分析段落思想”与“交流学习心得”两个环节。小组成员在指导教师武姗姗的引领下依次领读第二章选段内容并总结各自领读内容的核心思想。
“领读分析段落思想环节”中,刘嘉欣同学首先讲到“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和昔尼克派,它随时准备不仅用自己的灵魂而且用自己的肉体去换取任何别的商品,哪怕这个商品生的比马立托奈斯还丑”时,指导老师带领大家理解其中的“平等派”“昔尼克派”等关键注释,帮助小组成员更好地理解商品对于他人的使用价值。
马佳琦同学就“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货币”进行总结,认为“商品转化为货币”是指商品通过交换,把自己的价值表现为货币形式。货币是商品交换的最终媒介,商品只有通过与货币的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商品交换需要货币作为中介。当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后,商品生产者的目的不仅仅是交换商品,而是通过交换获得货币。货币作为一种普遍接受的等价物,可以用来购买任何其他商品。因此,商品生产者会努力将商品转化为货币,以实现商品的价值。
王家琛同学重点关注的是“货币形式只是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固定在一种商品上的反映”,她表示货币并非天然存在,而是从商品交换中逐渐演化而来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以物易物)。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局限性,人们逐渐选择一种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用来衡量其他所有商品的价值,并作为交换的媒介。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形式的出现,是其他所有商品的关系固定在一种商品上的反映。
在后续交流学习心得环节,王梅堰同学从第二章交换过程出发,总结出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四对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矛盾、商品交换与货币的矛盾,并分别阐述四对矛盾之间的矛盾表现。
王梦珂同学以《资本论》第二章“交换过程”中“二律背反”分析为题,从哲学层面将其理解为黑格尔辩证法的具象化与超越分析了自由的假象与必然的强制。从经济学层面探讨了价值实现的悖论性结构,表现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对立运动。从政治批判层面解释了法权自由与经济强制的共谋与交换关系对主体性的重构。并阐述了矛盾发展的历史后果与对当代经济生活的启示。
活动最后特别设置赠书仪式环节,王梦珂组长代表小组接受马研会捐赠的《〈资本论〉第1卷研读》。督导员张建保在总结点评中高度肯定读书会的“三结合”特色——文本细读与理论创新相结合、哲学思辨与数理分析相结合、历史逻辑与现实观照相结合。
本本次读书会通过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章内容的学习,深化了同学们对于“交换过程”内容的理解,同学们在经典文本的阅读与交流与中增进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考与理解,为读书小组成员日后的学习提供基础。经典文本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资本论》读书小组成员表示要继续认真钻研,脚踏实地认真研读,争取取得理论上的进步。
撰稿:王梦珂
责编:邓 韬
二审:赵瑞林
三审:王利花
山大马院文瀛求是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