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张培富 职称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2.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兴趣领域 1. 近现代思潮研究 2. 马克思主义与方法论 3. 咨政研究 4. 协商民主与多党合作制度研究 电子邮箱 zpeifu@sxu.edu.cn 通讯地址 030006 太原市小店区坞城路92号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简介 张培富,山西阳城人,山西大学哲学博士,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山西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学术期刊社社长,《民主与科学》杂志主编。曾受聘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日本国立横滨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研究,系统考察了近代留学生在中国科技发展特别是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建筑学、农学、航空、工程技术等学科创建和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留学生是1840—1949年中国近代科学建制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1949—2000年中国现代科学建制和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科学建制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我国各个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中国科学体制化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指导研究生完成《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建筑学体制化》《近代留学生与中国科学院院士群体》《留学生与中国近代科学期刊的创办》等40多篇学位论文,其中2篇获得山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获得山西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长期关注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研究国之大者,发表《新时代人民政协“求同存异”的新使命》《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 建设新时代参政党事业》《科技政策深刻影响科技事业》《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导文化创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路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观照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21世纪中医的创新发展——从文化与建制庇护下中医生存谈起》《制度化视域下中国工程院发展问题研究》《负责任创新视野下创新的社会-政治理解》《New Science for a New China: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olymer Science in Modern China》《论非公科技工作者与富民强省》等论文。主持完成《山西省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调研分析》《山西省2013年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研究》《山西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作用调查研究——基于山西省“百人计划”的调研》《山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体系与发展对策研究》等多个项目,研究报告获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在学术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做出成绩。 |
教育背景 1999. 6—2006. 7 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1983. 9—1986. 7 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室自然辩证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1979. 9—1983. 7 山西大学化学系本科生 |
最高学位 2006. 7 山西大学哲学博士 |
工作简历 2024.11—现在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9. 3—2023. 5 《民主与科学》杂志主编 2012. 5—2019. 3 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会专职副主委 2011. 7—2011.10 日本横滨国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2008. 5—2008.10 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1996. 9—2013. 3 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所长、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山西大学学报》主编、山西大学学术期刊社社长 1986. 9—2019. 3 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
部分学术兼职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科学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科学与社会》编委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编委 |
教授过的部分思政课程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士生公共必修思政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硕士生公共必修思政课) 社会科学方法论(硕士生必修课) |
发表论文 咨政研究 1. 负责任创新视野下创新的社会-政治理解.自然辩证法通讯,2024(6):96-104. 通讯作者。 2. 21世纪中医的创新发展——从文化与建制庇护下中医生存谈起.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23(01):1-9. 独立作者。 3. 科技当自强. 民主与科学,2023(01):3-7. 独立作者。 4.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导文化创新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路径.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46-53. 通讯作者。 5. 制度化视域下中国工程院发展问题研究.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2(03):104-109. 通讯作者。 6. 百年风雨 同舟共济. 民主与科学,2021(01):3-6. 独立作者。 7. 科学网博客中的科学家形象研究——以中科院科学家为例. 科普研究,2019(05):66-71. 第一作者。 8. 百年五四 再话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2019(01):3-4. 第一作者。 9. 新时代人民政协“求同存异”的新使命. 民主与科学,2018(04):30-32. 独立作者。 10. 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 建设新时代参政党事业. 民主与科学,2018(01):1-2. 独立作者。 11. 山西省“百人计划”中面向企业人才引进的成就与改进. 山西科技,2016(02):1-5. 第一作者。 12. 山西科技工作者科研活动制约因素分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54-58. 第一作者。 13. 论非公科技工作者与富民强省. 科学导报,2015-01-20:A01.独立作者。 14. 社会科学的批判功能.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1. 独立作者。 15. 风险社会中的专家体制:困境与出路.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117-122. 通讯作者。 16. 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2. 独立作者。 17. 科技政策深刻影响科技事业.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2-22:006. 独立作者。 18. 文化建设与建设文化.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1. 独立作者。 19. 1978-1992年复旦大学研究生导师的群体特征的计量研究.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05):91-92. 通讯作者。 20.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观照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求索,2007(05):122-124. 通讯作者。 21. 被动选择还是主动选择——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04):25-30. 通讯作者。 22. 引文分析方法在国内外应用的比较研究.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134-137. 通讯作者。 23. 近代留学生与国家自然科学奖. “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6:4. 第一作者。 24. 重建学术规范任重而道远. 见微知著——中国学界学风透视,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65. 独立作者。 25. 知识流动中的人才流动.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01):111-112. 通讯作者。 26. 技术与专利技术辨析. 山西科技,2003(06):15-16. 通讯作者。 27. 中国技术哲学“九五”发展统计研究.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03):58-61,第一作者。 28.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未来发展展望.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05):14-17. 第二作者。 29. 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案例分析.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01):77-79. 第二作者。 30. 多元化教学方法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教学方法探讨.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68-72. 第二作者。 31. 中国20世纪科学技术哲学教育回眸.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01):14-15. 独立作者。 32. 多元化教学方法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教学方法探讨.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1-3. 第二作者。 33. 技术创新系统的文化环境. 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01):38-41. 第一作者。 34. 技术创新过程的自组织进化. 科学管理研究,2000(06):1-4. 第一作者。 35. 正视科学现实、完善科学体制是重建学术规范之本.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02):7-8. 独立作者。 36. 强化科学教育──21世纪中国的强国之本.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02):13-15. 独立作者。 37. 完善科学教育体制是当务之急. 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人民政府,1999:2. 独立作者。 38.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发展回顾.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06):38-42. 独立作者。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1. 巴伯奖学金与中国科学女博士先驱.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03):103-109.通讯作者。 2. 金陵女子大学与中国科学女博士先驱. 自然辩证法通讯,2020(11):51-57.通讯作者。 3. 论夏培肃在中国计算机科学中的贡献. 山西科技,2019(06):74-77.通讯作者。 4. 民国算学哲学反思之先声——胡明复算学思想探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129-133.,通讯作者。 5. 科学研究纲领视域下董氏奇穴对传统经穴的突破.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02):19-21.第一作者。 6. ‘虚’‘实’与‘真’‘妄’之间——数学不可知论在民国的传播分析.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12):93-98.通讯作者。 7. 李家大院一经楼艺术特征的成因探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107-110.第一作者。 8. 缄默知识视域下近代中医教育模式的思考. 晋阳学刊,2018(05):99-104.第一作者。 9. 魏寿昆与中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的体制化. 民主与科学,2018(02):59-61.通讯作者。 10. 近代医学制度变迁——以中西医社团为视角. 自然科学史研究,2017(03):387-401.通讯作者。 11. 《吴医汇讲》统计分析——兼论清中期苏州中医学的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133-141.通讯作者。 12. 《学艺·水产月刊》与新中国早期水产科学传播. 求索,2017(08):168-173.通讯作者。 13. 留学生与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190-199.独立作者。 14. 近代医学教育的“名”与“分”——兼论山西医学院校的变迁.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03):123-127.通讯作者。 15. 近代中医期刊“一稿多刊”现象研究. 编辑学报,2017(01):23-27.第一作者。 16. 《中国科学通讯》与大后方的对外科学交流(1942~1945).自然科学史研究,2016(01):61-74.通讯作者。 17. 近代中医科学建制化之嚆矢——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6(03):96-99.通讯作者。 18. 阎锡山与中医.医学与哲学,2016(11):91-94.通讯作者。 19. 晚清山西西学东渐的先驱——杨昉. 山西科技,2016(06):182-185.通讯作者。 20. 中国近代科学文化体用问题的早期探索——以郑贞文与中华学艺社的科学文化实践为例.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05):88-92.通讯作者。 21. 竺可桢的科学文化实践轨迹与社会使命——以竺可桢担任的社会职务为线索.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58-64.第一作者。 22. 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路径的形成——兼论中国近现代科学社会史研究路径.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27-33.第一作者。 23. 民国期刊《植物学汇报》与早期植物学科发展.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02):413-416.通讯作者。 24. 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及其意义.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15-20.通讯作者。 25. 北平研究院第一届会员分析——兼与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比较.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131-138.第一作者。 26. 民主、自由与科学发展——以民国“国立中央研究院”为例.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39-42.通讯作者。 27. 110年的中西会通与纪念.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11-18.独立作者。 28. 留学生与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06):77-79.独立作者。 29. 留学生化学家与中国近代科学价值观.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1-7.第一作者。 30. 法治科技观:共和国科技史的一个研究向度.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05):85-90.通讯作者。 31. 156项工程与1950年代中国的科技发展.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1-16.第一作者。 32. 中央研究院院士与中国现代科学教育.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66-72.第一作者。 33. New Science for a New China: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olymer Science in Modern China,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1, Vol.5(2), 283-286. 独立作者。 34. 中华学艺社社员时空分布探析.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02):74-78.第一作者。 35. 国家科研机构与中国现代科学文化——以80年来对中央研究院研究之状况与进路为考察内容.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11-17.第一作者。 36. 留学生与中国近代航空高等教育的发展.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150-152.通讯作者。 37. 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农业科学体制化初探.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01):86-89.通讯作者。 38. 共和国60年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10):93-100.通讯作者。 39. 中国近代留学生与科技发展的文化研究.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14-18.第一作者。 40. 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研究.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03):77-81.独立作者。 41. 从“积石山探险事件”看20世纪40年代中国科学文化的状况.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04):71-77.第一作者。 42. 从中国科学建制到中国科学文化.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7-11.独立作者。 43. 留学生与民国时期物理学高等教育的发展.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06):80-85.第一作者。 44. 论中国科学社的社团文化. 学会,2008(01):26-30.通讯作者。 45. 中国近代留学活动的历史走向与化学留学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7-15.独立作者。 46. 书籍史视阈中的中国近代化学发展史考察——基于“民国”时期出版的化学著作的计量分析.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124-129.第一作者。 47. 晚清民国时期化学元素用字的文化观照.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06):92-95,第一作者。 48. 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社会史考察.山西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独立作者 49. 近代留日学生与中国建筑学教育的发轫.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01):68-70,通讯作者。 50. 归国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建筑学的体制化. 晋阳学刊,2006(01):91-93.通讯作者。 51. 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初探.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01):8-12.第一作者。 52. 李提摩太在中国近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05):130-132.通讯作者。 53. 中国近代科学救国思想的先行者——秉志.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06):167-169.通讯作者。 54. 留学生与中国近代建筑形式的发展.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05):7-11.通讯作者。 55. 从“爱因斯坦与北大擦肩而过”论“李约瑟难题”.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1-3.第一作者。 56. 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与院士.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06):83-87.第一作者。 57. 近代留学生与中国工程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06):64-66.第一作者。 58. 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初探.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100-104.第一作者。
科技与社会研究 1. 科学与社会视野下的科学精神. 科学与社会,2021(03):10-13.独立作者。 2. 试析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进化关系.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1(03):68-72,第一作者。 3. 一种基于工程师的科学体制化研究何以可能. 自然辩证法通讯,2021(07):85-91.第一作者。 4. 科学网博客中的科学家形象研究——以中科院科学家为例 . 科普研究,2019(05):66-71.第一作者。 5. 科学社会学本土化新诠——以默顿范式为中心的思考. 科学与社会,2017(03):50-63.第一作者。 6. 试论SSK实验室研究视域下中医学知识的生成.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7,34(04):122-126.通讯作者。 7. 科学与人生观的历史意蕴及当下意义. 民主与科学,2017(04):44-45.第一作者。 8. 技术与工程哲学:走向分析与实践.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7(02):6-9.第一作者。 9. 略论人文传统的技术哲学.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04):49-51.第一作者。 10. 国内科学社会学教育建设的考察.科学与社会,2016(02):25-36.第一作者。 11. 量子多世界理论的范式转换.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05):101-106.通讯作者。 12. 玛蒂尔达效应:女科学家稀缺的历史困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134-139.第一作者。 13. 量子力学多世界解释探源. 哲学动态,2016(10):106-110.通讯作者。 14. 国际化学哲学研究的新进展.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138-144.第一作者。 15. 从“平行世界”到“交叉世界”.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02):65-68.通讯作者。 16. 从科技到人文的生态观.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2.独立作者。 17. “制度文化”价值理念的哲学意义. 吕梁学院学报,2013(04):54-56.通讯作者。 18. 中日的科技与人文.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147.独立作者。 19.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147.独立作者。 20. 论作为技术哲学范畴的技术进化. 工程·技术·哲学:中国技术哲学研究年鉴. 2006-2007.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65-72.第一作者。 21. 《自然科学的哲学》赏析. 科学哲学名著赏析.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8-81.独立作者。 22. 从科学哲学学科的发展看技术哲学学科的进路.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06):66-70,第一作者。 23. 技术形成与技术伦理. 科学管理研究,2005(06):39-42.通讯作者。 24. 中国技术哲学发展特点及展望.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01):106-108.通讯作者。 25. 知识流与技术创新的群体社会互动. 科技管理研究,2004(04):105-109.第一作者。 26. 科学发现与非逻辑思维.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5):173-174.通讯作者。 27. 技术异化的生成.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7):126-128.通讯作者。 28. 复杂世界和复杂性科学.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8):146-148.通讯作者。 29. 试论庄子的“道”与技术观. 齐鲁学刊,2004(04):120-122.第一作者。 30. 山西古代对煤的认识和利用.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01):32-35.第一作者。 31. 中西方炼金术起源的比较.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02):32-35.独立作者。 32. 要大力弘扬科学理性. 山西日报,1999.7.25:2版.独立作者。 33. 威廉姆逊──身残志坚的化学家.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02):25-31.独立作者。 34. 试论化学教育史不同时期的特点.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06):41-47.独立作者。 35. 试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态──非逻辑思维形式和过程的实质.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06):27-28.第二作者。 36. 科学活动价值观的变迁. 自然辩证法,1988.11.19:2版.独立作者。 37. 凯库勒在苯学说诞生2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6(4).独立作者。 |
奖励 1. 专著《海归学子演绎化学之路—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史考》,2012年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 论文《中国近代留学生与科技发展的文化研究》,2012年获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3. 学位论文《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社会史考察——近代留学生对化学体制化的贡献》,2007年获山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4. 专著《多元视野中的化学》,2007年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5. 论文《论高校社会科学学报建设的十个关系》,2007年获山西省社科期刊岗位培训优秀论文。 6. 专著《多元视野中的化学》,2006年获山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7. 论文《技术创新过程的自组织进化》,2002年获山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8. 研究报告《建设重点学科 创建国家基地 培养高层次人才》,2001年获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9. 专著《化学教育史》,2000年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优秀奖。 10. 论文《试论化学教育史不同时期的特点》,1998年获山西省科协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11. 专著《化学教育史》,1998年获山西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12. 专著《化学教育史》,1997年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13. 教材《化学史教程》,1988年获全国第一届优秀教育图书荣誉奖。
科研项目 1. 中国近代科学社团资料的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民国时期的综合性科学社团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9ZDA214),2019—现在,在研。 2. 语境论与当代化学哲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4JJD720025),2014—2016。 3. 中国的科学建制与科学文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06JJD720012),2007—2009。 4. 近代留学生与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ZX026),2006—2008。 5. 山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体系与发展对策研究,山西省软科学项目(20160410081),2016—1018。 6. 山西省“百人计划”实施的调查研究,山西省委人才办课题,2014—2015。 7. 山西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作用调查研究——基于山西省“百人计划”的调研,山西省科协调研课题,2014—2015。 8. 山西省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课题,山西省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课题(020211901037),2013—2014。 9. 山西省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调研分析,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12),2010—2011。 10. 中华学艺社史考及其科学文化传播,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093002),2009—2011。 11. 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省筹科研资助与成果调查研究,山西省留学人员管理委员会办公室(200805506),2008—2010。 12. 近代留学生与山西科学文化的发展,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8041058-02),2008—2009。 13. 科技哲学创新团队思考,山西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0405210),2004—2006。 14. 山西安全生产的深层次思考与分析,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3-2004年度课题(0305106),2003—2004。 15.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发展规律研究,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1-2002年度课题([2001]43),2001—2002。 16. 中国现代化学的起源及其演进,山西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200170),2001—2002。 17. 山西省知识流动系统动力机制研究,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011020—1),2001—2002。 18. 技术创新与官、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山西省教育厅,2000—2002。 19. 跨学科性的科技史教学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山西省教委,1997—2000。 |
山大马院文瀛求是公众号